品牌推广(Brand Promotion) ,是指企业塑造自身及产品品牌形象,使广大消费者广泛认同的系列活动过程。主要目的是提升品牌知名度。
市场上品牌营销策划公司非常多,品牌推广就必须要以品牌核心价值统帅企业的所有营销(行)传播(言)活动,即任何一次营销广告活动如产品研发、包装设计、广告、通路策略、终端展示到街头促销甚至接受媒体采访等任何一次与公众沟通的机会,都要去演绎出品牌的核心价值。这样,消费者任何一次接触品牌时都能感受到品牌统一的形象,就意味着每一分的营销广告费都在加深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忆。
品牌如同企业和产品一样,也是有生命周期的。按照先后顺序及综合表现,划分为导入期、成长期、全盛期和衰落期四个发展阶段,这四个阶段的提出将对企业的品牌推广产生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品牌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导入期,导入期就是企业的品牌第一次面对顾客或第一次参与竞争的阶段。导入期也是企业刚刚引入品牌经营理念,且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正因为是新品牌,顾客中会有首次试用者敢于尝试,这些试用者可能就是顾客群中的勇于接受新鲜事物者和意见领袖,也可能是品牌日后坚实的拥趸者和榜样者;
媒体或其他利益相关者可能也在密切注视品牌的推广过程和结果。概括和了解导入期的特点是为了企业制订适合的推广计划和媒体投放策略,并能找准时机使之拥有一个较高的市场起点。
首先,针对一个新品牌的面市,目标顾客的反应肯定有很大的差异漠视、关注、尝试和充当传播者的都有。顾客这四种行为状态的比例依次是60:20:15:5,但这基于一个前提,即企业在一个有效期内应有各种有效和中等强度的媒体和推广策略,否则这些数字将没有意义。但考虑到市场的复杂性和产品千差万别,企业在应用时仍应依照实际的市场调查结果来制订相应的推广计划。然而,显而易见的是,它依然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因为这四种行为表现涵盖了顾客对新品牌的态度,而且就是这些显著的态度决定了企业的推广策略。
因此,企业在品牌的推广前必须制订一套有连续性和针对性的推广步骤,这些步骤着眼于长期并适用于目标顾客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在企业内部导入品牌VI是前提,外部的宣传则是强调品牌所宣扬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总体来说,这只是一个纲领。众所周知,企业进行推广的目的之一是引起大多数持“漠视”态度的顾客的关注和惠顾。他们之所以是漠视的,严格来说这是一种消费惯性使然,企业的目的是打破这种惯性。那么如何打破呢?从产品或品牌层面上来解释,顾客造成消费惯性的原因不外乎品牌的忠诚、购买和使用的便利性。顾客对某品牌的忠诚,企业一时难以撼动。但购买和使用的便利性,企业则拥有很大的主导权。诚然如此,从根源上看,打动持漠视态度的顾客群,第一要使品牌包含内涵定位在内的三定位准确;第二广告和宣传要连续;第三要使产品具有差异性和功能的适应性;第四渠道布局要合乎顾客的较高期望;第五营销规划要以品牌化为基准。相信这五个步骤足以使“漠视”的顾客群转变为“关注和惠顾”的顾客群。
其次,竞争者对于一个新品牌面市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也会因企业的市场动作而存在较大差别,但总会有个普遍性的态度,那就是密切关注和企图探寻企业的市场图谋。很显然,企业在品牌推广时,一些策略将完全暴露在竞争者面前而难有隐秘,这势必成为竞争者制订下一步阻击计划的依据。因此,企业有必要故意露一些假象给竞争者以拖延其阻击计划的即时实现,让企业争取更多时间来获得使竞争者深感意外的市场空间和品牌知名度。这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做法可能需要企业有长远和提前的规划,临时抱佛脚将难有作为。具体可以有:利用媒体的传播作用或企业宣传向潜在竞争者传递虚假的方向性举措,以迷惑对方;在传播和推广投入上故意示弱,以麻痹对方;先精心耕耘局部或区域市场以积蓄能量,给对方以措手不及;营销注重游击性,让传播成本始终低于对方;完善具有差别利益的服务体系,以备攻其软肋。总的来说,这些步骤只是为品牌开辟出一条利于成长的道路。
较后,对于媒体而言,一个新品牌的面市也会抱有一定的兴趣,他们一般视企业的市场作为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媒体进行报道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吸引读者,那么企业应了解媒体的真实意图,并满足他们的需要,方能使其为所用。很明显,媒体报道一般遵循新闻性、时效性和公益性,企业进行品牌推广时应努力做到这一点,否则也就使媒体失去兴趣,进而使企业的推广工作事倍功半。因此,营造焦点或新闻效应是企业品牌推广的重头戏。比如,构建品牌初期在企业内部导入品牌经营理念时,采用一些诸如军训、发布会、演示和推广会等非常规的做法,以吸引媒体的注意;利用企业有关技术、产品、服务等的创新举措,邀请媒体给予报道;推广和传播时挖掘与品牌有关的社区、企业和员工的新闻题材,借媒体之力扬品牌之名。
值得注意的是,品牌在导入期的推广因不同产品及其不同的市场表现而没有一成不变的推广模式,这要求企业针对具体的产品、具体的目标市场、具体的市场状况来设定一些优势的、并适合自己的推广模式,照搬上述方式很可能会弄巧成拙。
首先,品牌在导入期阶段企业可能已经收集到顾客反馈回来的有关产品、定位和推广方式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及时收集十分有利于企业改进,而如果没有这些信息,或顾客不愿就自己的消费感受如实地告诉企业,这说明品牌可能已经进入死胡同。因此,在这一阶段,企业必须要对这些品牌要素进行重新审视并调整,以适应顾客或超越竞争者。
一般情形下,犹如进入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期一样,目标顾客会对该品牌的产品加以评头论足,产品现状的好与不好都会有传播的动力和空间。从实际状况来看,顾客这些反馈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企业应就该品牌产品的技术、外观、包装、品质和服务等产品成分,参考顾客反馈的信息和要求进行适应性或超前性调整。
目标顾客不仅对企业的产品加以评论,而且,对品牌的市场定位、竞争个性定位和内涵定位也会有不同的反应。企业应根据市场表现和顾客的反馈信息:
一要重新审视品牌的目标市场定位,看是否定得过宽、过窄,抑或在某区域市场留有空白;
二要反思品牌的竞争个性是否与企业的经营能力和技术现状匹配,是否适应于品牌的内涵定位,是否独特和具有差异性;
三要检讨品牌的内涵定位中的属性、价值、利益、个性、文化和使用者特征等要素的不足,看是否有针对性和准确性。
品牌成长期所采用的推广方式恰当与否关系到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提高,因而,企业同时还应评价现有的推广模式是否有利于品牌的成长。目标顾客往往难以准确说出企业推广有何不对,即使有,也因主观性太强而没有参考价值,这势必要求企业在推广时,自行进行认真、客观地分析现有的推广模式中存在哪些不适应。可能有媒体的选择问题、媒体投放的频率问题、企业的管理和控制能力问题、营销能力问题、推广人员的观念和执行问题等等。总之,成长期对于推广的步骤、推广的协同力和推广的创新性要求很高。
其次,品牌的美誉度来自品牌的准确诉求和产品质量,顾客忠诚度来自产品功能和价格的组合及品牌的核心价值。而且,品牌是先有知名度,再有美誉度和忠诚度,那么,这就说明处在成长期的品牌已经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为了使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得到同步提升,企业必须进行有效的顾客期望值管理。很显然,顾客期望值管理的重点是顾客信息的及时处理;品牌定位和诉求的及时纠偏;提高和完善产品质量;产品功能的适应性调整;价格体系的设定和监控;品牌核心价值的确立和体现等。只有这样,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才有可能得到同步提升,品牌价值也会逐渐体现出来。没有美誉度和忠诚度的品牌较多像三株和秦池,经不起市场的洗礼。
再次,如果此时竞争对手已经在实施阻击计划,从根源上看,竞争者只是不希望自己的市场份额在缩小,也不希望自己的品牌影响力被一个新品牌所遮盖住。这意味着企业的推广阻力会因竞争者的反击而加大,并可能需要有额外的付出。尽管竞争者的目的十分单纯,但是企业依然不可掉以轻心,而应认真分析竞争者的实力和阻击举措,而后制订出迂回或是迎头反击的推广方案。竞争者一般从产品、媒体投放力度和推广模式等三方面设定阻击计划。如果竞争者实力庞大且其品牌的市场定位趋于相同或相似,那么企业只有在营造产品的差异化、专注于相对狭小的市场和设立差别化服务等方面可能尚存胜出的机会,迎头反击极有可能使品牌遭受不可逆转的打击。如果竞争者实力相当,迎头反击也决非是一种良策,两败俱伤是不愿见的,陷入低级别的价格战更不可取。因此,企业可以就技术、渠道、服务和产业链升级方面与竞争者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共同分割现有市场或合力扩展至其他市场。同时,在合作无望时,企业应该花许多精力和时间去分析竞争者的技术缺陷、产品组合漏洞、服务方面的不足、定位和诉求的模糊点、传播和推广的脱节等方面,相信总会找到令对手措手不及的地方。如果竞争者的实力小于企业,那么就应该是正面迎战,但也必须讲究投入与产出比。
较后,面对媒体,企业也应好生伺候着,因为追逐新闻效应的媒体,总是嫌“贫”爱“名”和落井下石的。当品牌的知名度上升到一定的程度时,媒体如影相随,如吉利品牌的任何一次推广活动,各媒体的大幅报道就可见一斑;如秦池的勾兑风波,媒体始终扮演着痛打落水狗的角色。因此,借助媒体的力量扬品牌威名也是考验企业能否安然度过成长期和使品牌上一个台阶的重要标志之一。只要掌握媒体报道的原则,总会在企业的推广过程中找到令媒体感兴趣的东西:技术更新、渠道拓展、品牌诉求、核心价值构建、企业内部和社会公益活动等都可能使相关媒体趋之若鹜。
品牌成长期犹如人的少年时期,各种曲折和磨难接踵而至,作为“监护人”的企业应为其谋求市场地位、塑造品牌个性、确立核心利益、持续提高知名度、提升美誉度和忠诚度。这是为了将来给企业带来长久收益的一种必需投入。
首先,处在全盛时期的该品牌产品,技术水平已经显得相当成熟,如果在技术上不如人,品牌也不可能发展到这样的高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产品技术会一直自动改进,尤其是当竞争者在技术上加大研发投入,并有望在短期内能超越企业的技术水平时,品牌将会以极快的速度变得不再受人欢迎。事实上,顾客忠诚是有条件的,它是建立在产品现状、内涵定位和品牌价值符合期望的基础上的,企业永远不要认为:顾客忠诚度一旦形成将不断累积。已经抢到盘中的奶酪仍然存在失去的可能性,基于这种认识,企业应就产品的技术、功能组合、包装和产品线及服务或附加利益,进行适应性和适当超前性的改进,让产品始终符合顾客期望。
关于内涵定位和品牌价值,从市场态势来看,是较令笔者感到揪心的,想当然的观念弥漫在各个竞争领域。企业总认为品牌的属性、个性、利益、文化等一组价值是符合顾客的价值愿望的,以至在宣传和推广时总是无知地忽略竞争者的相关诉求,较终在某一次的竞争中落得惨败的结局,还在自顾自地埋冤顾客的嬗变。只有认真解读顾客的价值愿望趋向,在品牌的价值组合和诉求上进行适应性调整才是永久获得顾客忠诚的前提条件。麦当劳的“我就喜欢!”,就是较好的证明。
其次,刚进入全盛期的品牌在竞争者的密切关注下,是存在许多可以攻击的软肋。像品牌的核心优势、市场地位、渠道布局和顾客的忠诚度方面,甚至是横向的配套生产企业都可能是竞争者在此时期的重点攻击目标和掠夺资源。品牌进入全盛时期企业应全方位地检查自己存在的劣势,应深知就是这些劣势可能会成为品牌的“滑铁卢”。因此,放大优势,修补劣势,是企业此时的应对良策。就像微软的办公系统不断修补一样,始终保持在行业内的领先和难以攻击。
当产品的原材料稍显紧俏时,尤其应警惕上游供应商利用企业的急迫心态和竞争者可能的拉拢或囤积,而使企业从源头丧失竞争优势,这是十分可怕的事情。如同迈克尔波特教授所言,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有时候还真能决定企业的竞争力。因此,维持上游忠诚供应和开辟第二供应源是品牌全盛时期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为上游供应商提高生产和作业效率、改进物流设施和程序、适当提高供应价格、描述并确立与供应商的长远合作利益点等都是可行的忠诚供应计划;寻找替代品或寻求供应商的竞争者,甚至在可能的规模效应基础上考虑兼并供应商,这些都是开辟第二供应源的重点工作思路。
在一般的情形下,下游渠道往往会以能经营知名品牌而沾沾自喜,并同时会开出许多优厚的进场条件,此时的企业切不可固步自封。因为在利益的驱动下,任何渠道都会做出这样的决策,而且这也不会必然促成品牌的任何优势增长。相反企业还应在占用货架、有形展示、宣传和促销等方面争取更多的露脸机会,从影响力上彻底盖过竞争者。然而也是在利益的天平下,渠道成员普遍都会有移情别恋的内在倾向,同时也往往在不经意间扮演着落井下石的角色。当品牌遭受危机冲击时,渠道成员可能在竞争者的“胁迫”下会理直气壮地高举撤柜、下柜等大旗来讹诈企业。因此,如同管理上游供应商一样来管理渠道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可以有渠道的泛企业化管理,即产销双方旨在搭建一个能充分展示强势的舞台;可以有渠道的捆绑式管理,即构建双方共同的利益目标为基准展开产销的全方位合作;可以有渠道的绝对化管理,即建立以投资或股权形式可以绝对控制的渠道模式。
较后,处在全盛期的品牌,报喜与报忧对媒体来说同样很有兴趣。星空体育媒体只对它的顾客负责,它不承担拯救企业于危难的义务,它只考虑它的关注率。因此,投其所好、扬长避短和笼络人心是品牌全盛期的三大媒体策略。投其所好的目的是进一步让媒体为品牌之火添柴,那么,挖掘所有媒体感兴趣的有关品牌和企业的正面新闻题材或焦点效应是企业媒体公关的基础性工作;扬长避短的目的是让企业和品牌始终在正面的舆论引导下安然成长和规避危机引发的风险,那么,针对正面的品牌信息要使媒体保持高度关注和报道,而针对那些不可避免的危机应事先或及时与媒体沟通,取得谅解和力求使媒体留情,并尽量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不扩散危机是企业媒体公关的原则性工作;笼络人心的目的是与权威媒体建立一种长久的关系,让企业和品牌在危机时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那么,主动供稿、邀请参加活动、与关键人物建立私人关系、适当支持媒体发展等是企业媒体公关的维护性工作。
值得强调的是,全盛期的品牌与前两个时期的品牌表现有本质的不同,因为品牌本身已经具有新闻特征,这势必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稍有不慎,尤其是产品或企业声誉方面稍有不如人意之处,再经过媒体的放大抄作,极有可能使品牌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诚然如此,运营层面的安全和媒体公关等工作是企业品牌全盛时期的重中之重。
首先,产品落伍问题不值得讨论,因为到了衰落期企业如果连产品存在的问题都发现不了,那么品牌很快消亡就非常正常。
品牌的竞争个性定位,在品牌的全盛期看来可能很合理,可是到了衰落期总会有它不合理的地方,这些不合理是导致品牌衰落的原因之一。笔者的实践经验告诉,品牌的竞争个性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定位应是不同的。假设在导入期可能以一种挑战者的姿态参与竞争;到了成长期应回归到相对理性的状态,靠某些理性的品牌因素如价值先驱者等姿态来继续推动品牌的发展,而如依然延续着导入期的那种玩弄概念很可能使目标顾客感到企业的招式有限而产生消费麻木;到了全盛期单纯依靠那种理性的竞争个性已不足打动尚未开始关注的顾客,而应以一种相对权威或先进的竞争姿态参与竞争,如行业领先者或技术引领者等姿态可能对品牌提高跨行业穿透力不无益处。但是,到了衰落期是否意味着全盛期的那种定位不再适应呢,答案相当复杂。
如果是危机引发的衰落,那么应当在排除危机后继续全盛期的定位;如果是竞争者因素,还要看竞争者是采取什么举措才使品牌滑向衰落期;一般情形下,竞争者不外乎采用实力或相同定位的方式。如果是实力强于企业并使品牌衰落,企业这时应保持高度的警惕,很可能会使品牌永远不再辉煌,那么应适当修正全盛期的定位以规避正面的恶性竞争。如果其采用相同定位方式,品牌的衰落很可能是一种假象,因为有限的目标市场暂时容不下两家相同的企业,市场正在均衡打破下的重新调整,但较终的结果可能是目标顾客在排除混淆后继续原来的忠诚而在潜意识里排斥新来者,因此建议企业继续保持全盛期的定位。如果其采用更加适应的竞争个性定位,那么企业应认真检讨自己定位有何不当之处,要么朝接近竞争者的定位方向修正,加大推广投入,以期重登全盛期;要么主动与竞争者定位错开,另辟蹊径。
其次,企业的价值观和资源状况决定了品牌的竞争个性,品牌的竞争个性决定了内涵和诉求的定位;品牌的目标市场定位也决定着内涵和诉求,而内涵决定着诉求,这些复杂的关系企业应当搞清楚。依据这个逻辑链条,很容易地发现,内涵与竞争个性和目标市场定位高度关联。品牌的内涵就是品牌提供给目标顾客的一组利益或价值。依据调整后的竞争个性定位设定适应性的品牌内涵显得相对容易,鉴于竞争个性的多样性,笔者难以一一叙述。然而,无论是品牌的导入期,还是成长期和全盛期,品牌的目标市场定位往往不会轻易改变,只不过目标市场在每个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趋向或消费倾向有所不同而已。正因为品牌滑向衰落期,那是企业忽略或没有很好地适应目标顾客的这些变化所致。因此,准确把握顾客的观念和需求变化,依此对品牌内涵作出适应性调整,毕竟不同时期的相同顾客群,他们对品牌的要求和某些消费观念是趋于不同的,而品牌内涵就是要准确读出他们的内心价值体系。诉求就是品牌内涵所划定的一组利益在高度概括后的外化表现,因此诉求只要严格针对内涵来设定就可以了。
较后,在竞争市场中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品牌走向衰落往往是由危机引起的,那么正确处理危机就成了挽救品牌颓势的主要工作。在品牌的衰落期,在没有很好地解决危机之前继续推广品牌,只会进一步放大危机。从普遍情况来分析,危机具有突发性、扩散性和相对可控性等特点,同时还具有机遇性,危险中隐藏机会。但是,机会必须等到企业完美地解决危机后才有可能随之出现,否则,这种危险背后的机会将会随着危机的渐渐消亡而消亡。
网络推广的一致性原则是指对被推广品牌的定位、品牌内涵、受众及品牌包装都应符合一致性的视觉传播。让用户不论是通过传统渠道,或者是网络渠道获得的品牌记忆都是一致,无歧义的。视觉传播的一致性还体现在网站设计的风格及广告设计的相似度上。
在网络推广的成本和实际效果衡量上,推广企业应有足够的数据支持来完成推广效果的评估和,从而保证品牌网络推广的ROI较大化。
在整个企业的营销活动链中,较大的赢利环节依然是经营品牌,品牌愈来愈成为企业能否活的滋润的生命之泉!可口可乐,通用,宝洁,这些品牌价值是不可估的,品牌是无形的,行业新品牌推广发展的榜样。比如广州诺厦,而从成功企业经营者走过的足迹可看到,品牌之路是一段坚韧不拔的苦旅,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通过总结,困扰企业品牌成功推广无非存在着以下十大死穴。
人都容易犯红眼病,企业也一样!看到行业巨头走多品牌路线过得如此滋润,心里很是妒羡,还难服气,不就是多几个品牌吗?也可以做。于是乎一哄而上,一夜之间梦想成为“行业巨头”,看似风光无限,殊不知,到头来却落得消化不良被不明不白地撑死。品牌的种类不是在于多呀,可口可乐,在它的成功中就是在软饮行业中。
多数老板说不出自己企业的明天,只凭自身经验、个人想象主宰企业,模仿,无创新、无鉴别力。脑子里没有一个清晰的品牌战略规划概念、策略,只知道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子过河,还美其名曰“脚踏实地”。看似稳重,却有随时掉进陷阱的危险,说不定明天企业就会嘎然而止。
总以为外来的和尚能念经,高薪聘请“空降兵”。当然品牌企业一般都有实力不俗的优秀职业经理人把控品牌推广与市场之作。但也存在个别职业品德低劣的“职业经理人” 对缺乏鉴别力的老板往往用“三拍”功夫,刚来时“拍脑袋”夸海口,吹嘘自己多么地厉害,可以将企业带到光明的地方;然后“拍胸膛”向老板大人下保证,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保证企业挣个银子满盆;较后“拍”折腾差不多了,老板的赌资也快空了,不行了,怎办?拍走人呗!留下老板独咽苦泪!
以为只要猛打广告,就能快速创建品牌。于是乎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的广告铺天盖地的出消费者面前,看似热闹非凡,却不知有多少能真正烙在消费者心里!千篇一律的广告极易陷入了无休止的广告轰炸怪圈,浪费大量广告资源,却难于出现立竿见影的奇迹。事实上,这是赌徒心态,难成大业。
开发、生产、营销、资金四大品牌营销要素运作链接断裂,零零散散,毫无系统,活脱脱成为一个畸形婴儿。抑或把某一两款功勋产品视为企业的护身神,凭一款新品吃遍天下,死抱着老产品恋恋不放,结果市场越做越窄,直至走进死胡同,老本萎缩不治而亡。
不知道企业自身的优势在哪?始终找不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更谈不上差异化竞争手段和竞争思路,只知人云亦云,一窝蜂似的随大流,品牌、产品、市场等毫无个性可言,久而久之被无情地淹没掉。
每个老板都感叹缺人才、需要人才。可为何缺?为何需?企业在什么阶段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什么岗位需要配置什么样素质结构的人才?一问三不知。怎办?瞎蒙,乱要、乱挖、乱用!到头来血型难融,只好像风车一样不断地换人,还一味地抱怨:“人才难找啊!”
不少企业有领导层,但无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层,没有形成决策层团队,往往由老板个人拍板说了算,情感随意性管理,成了名副其实的救火队长,而不是规范管理。进入市场就盲目参与广告战、价格战。实际上这些都是在基础不扎实的地基上建造的虚伪的品牌工程。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战战兢兢,就会以为世界末日快要来临。
产品推广,其实就是新产品推广,新品上市时是企业推广品牌的大好时机,新产品结合企业品牌一起推广,在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同时拉动产品销售,一举两得。有一点,企业往往在推广之时重广告轻公关,这是造成有销售没品牌的一个原因。品牌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公关传播,而销售更需要精准广告来拉动。
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中秋节、元旦、情人节、七夕节、圣诞节、企业周年庆等,都是企业推出促销活动的好时机。促销活动直接针对销售,但是不做推广,鲜为人知,效果肯定不理想。在这个时候,企业一般会投入大笔的预算做促销推广,这种推广是非常有价值的,拉升销售业绩是一方面,也带动了品牌。
企业领军人物的企业家形象塑造,这个是一个企业品牌的重要方面,也是被企业忽视的一个方面。领军人物是活生生的人,相对企业品牌来讲,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企业领军人物的观点、事迹、创业史都是很好的素材,对于企业品牌形象的提升不无裨益。
企业荣誉,这个很好理解吧。传统行业的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等等。
品牌被喊的很热,品类似乎并不常常被人提及,实际上品类也是市场营销中经常应用的策略,而且在某种情况下做品类推广比做品牌推广更容易成功。
品类虽然提得不那么多,但是在市场营销领域也不是什么新词。按照国际知名的AC尼尔森调查公司的定义,品类即“确定什么产品组成小组和类别,与消费者的感知有关,应基于对消费者需求驱动和购买行为的理解”,而家乐福则认为“品类即商品的分类,一个小分类就代表了一种消费者的需求”。还有一种理解就是,品类即商品种类。一个品类是指在顾客眼中一组相关联的和(或)可相互替代的商品和(或)服务。
品类,自己去思考其实也可以想清楚,有时候看权威的定义倒是越看越模糊,就是为了做推广,小马识途营销机构首席顾问马山认为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一个产品的种类。例如,矿泉水是一个品类,可乐是一个品类,冰茶是一个品类,酸梅汤也是一个品类,冰糖雪梨是一个品类
看这个快消品市场,较能看清品类推广的营销痕迹,当饮品市场上可乐和冰茶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就是造出如何好的可乐或冰茶,抢占市场的份额都不会很大,于是聪明的营销者就研发出新的产品品类,推广新品类来带动品牌,同时也扩大销量,2011年左右的酸梅汤和冰糖雪梨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企业都需要品牌,这个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内在动力,但是直接推广品牌呢,可能会像在红海市场里血拼一样,而开创一个新品类,则是开辟出一片蓝海市场。如畅销十年的雅客V9糖果,在2003年以维生素功能性糖果新品类被推广,迅速占领市场,在整个食品快消市场上成了明星,至今经久不衰,常被营销人士拿来作为案例来说明。
综上所述,品类就是用概念在原有的产品类别中或在它的旁边,开辟一个新的领域,然后命名这个领域,把开辟的新领域作为一个新品类来经营,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这个新品类的第一个产品来经营,首先在自己开辟的市场中独占独享。若不是某类产品中的第一,就应努力去创造一类能使成为市场“第一”的产品品类。
从过去的营销事实来看,在原有品类市场中花再大的力气推广,都不如发现一个新品类市场推广来得快,成功推广一个新品类,意味着一个领袖品牌的诞生,这里还可以拿雅客V9举例,在雅客V9上市之前,雅客食品其实还仅仅能算得上是个区域品牌,就是因为雅客V9开创了维生素糖果新品类,使雅客V9成为该品类中的领袖品牌,雅客的品牌也红遍大江南北,成为人尽皆知的中国名“牌”。
2、建立企业战略新类别,设计传播线、建立品牌符号、形象符号,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旗帜和镰刀
6、老产品翻新策略,包括产品定义、目标消费者定位、购买理由设计、包装设计、影视广告创意、终端物料设计等
2、以品牌符号系统为核心,设计品牌形象及VI系统规范,发展所有系列产品的包装设计,提升包装的传播价值
6、销售推广所需物料的创意设计,如经销商手册、企业样本册、软文、路牌、海报、企业现场展示用品等
狮也是一家全员上阵、全攻全守的营销咨询公司。奉行客户价值第一的理念,在全新的商业环境下,进化出全新的协作和组织模式。狮也是一个“几乎没有部门”的公司。公司人员分成两大块,一个极小规模最低配置的行政和财务团队,和一个整体性的作业团队。基于公司的业务理念,狮也没有销售部门,只接受上门客户。